哲学大会变奇葩大会 世界级会议召开被玩坏

北京时间8月13日至8月20日第二十四届哲学大会在北京召开。这个每五年召开一次的会议,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哲学学术会议,由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和其中一个成员单位共同举办。自118年前创办以来,是历史上首次在中国举办。而本次会议也被赋予了新的“色彩”,被一些业内人士戏称为“奇葩大会”。

纵观历来这样的高规格国际会议,多以高专业度、多学术黑话而与大众隔绝,但这次主题为“学以成人”的世哲会,为何会遭到像微博、豆瓣、微信朋友圈等互联网平台的围观并引发吐槽?

本届哲学大会的主题为“学以成人”,围观这次微博、豆瓣、朋友圈里展现的世哲会,被形象地称为如同进入一场槽点横生的“奇葩大会”。而这些吐槽,大多围绕着所谓民间哲学家或曰“民哲”。

现举例如下。一些与会者晒出文件,诸如《第二十四届哲学大会中华哲学家对人类完成惊天贡献:完成”先有鸡先有蛋“世界难题的解答》,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道困扰了人类社会几千年的谜题,让这位宣大师一眼看破;与会哲学家穿着背后印有”太玄图“的衬衫、兼论彩虹太极图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大的文明突破和恰当的文化支撑……

在本次世界哲学大会上有民间哲学人士利用太极图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图源:VCG)

这些画风清奇的哲学家,被统称为“民间哲学家”,简称“民哲”。这次的世界哲学大会为了扩大参与者,也邀请了上述一些“民哲”人士到现场。不过,总体来讲,“民哲”这占了很小的一部分,整个大会的基调还是严肃的。中国大陆官方媒体《新京报》也提到探访现场时发现,学院派显然是绝对的主流,民哲无疑属于少数群体——他们的在场被社交媒体放大了。

而针对这些清奇的画风也从社会层面进行了分析。《新京报书评周刊》的评论文章指出,处在鄙视链末端的民间哲学家隐匿在他们博客、贴吧与论坛的小共同体之中,而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外人看来不足为道——除非是作为嘲讽和猎奇的对象。民间哲学为何被如此群嘲,甚至鄙视?这一偏见又是从何而起?民哲本身固然有忽视哲学史、偏执而封闭的种种问题,而在哲学上下求索的路上,不应只看到民哲的问题,更应看到这些问题背后不易察觉的傲慢与文化资本的壁垒,只有穿透这些傲慢与壁垒,才有可能想象一种新的“大众哲学”。

的确,在公众印象中,民哲是一群偏执狂热而专业学养欠缺的哲学爱好者。伴随哲学界专业和非专业的明确分化与对立,哲学也逐渐成了少数学者的事情,收窄为一小撮学院精英的对话与交流。这也就意味着,“哲学退回到学院”的问题依然是今天必须要面对的话题,在这一语境下,内行人的学术知识生产,往往不再面向普通大众去对话。

当哲学成为一门学科的专业化、系统化的学问,“民间”与“学院”哲学共同体的分裂就在所难免。加之“民哲”自身缺乏系统和严谨等弊端,被诟病也就在情理之中。但“民哲”本身也体现出矛盾性的要素:一方面对知识向往,另一方面对前人的遗产和成就的不屑。在缺乏正当性的前提下,它的位阶并没有随着社会发展而获得提高。

具体到这次哲学大会,吸纳“民哲”的参与,其实是收费的,加之“鸡生蛋蛋生鸡”和“太玄图”之类的议题,容易令人想到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来“弘扬国学”。一些自称传统文化传播者的人士,确实曾用利益收买著名高校,以著名高校的名义行骗,甚至著名高校的著名教授曾多次为江湖骗子站台,这种行径这些年来并不鲜见。

客观地讲,保持这种警惕是必要的。而参与本次哲学大会的“民哲”们,存在他们固有的阶级属性的精神困境,然而断然以揶揄的态度进行否定也并不可取。哲学本身是开放的,在用怀疑的精神不断重新认识着这个世界,也需要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在哲学的范畴,跳出鄙视链条来公正地看待“民哲”现象,定位好自身与社会、与世界的关系,用整体的眼光来看待。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